媒体聚焦

媒体看农担(2022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22/06/01


《农村工作通讯》《农产品市场》报道国家农担公司工作成效

建立健全全国农担体系,是完善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创新。近日,国家农担公司董事长张洪武、总经理吕恒心就如何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接受了中国农村杂志社记者的专访。


国家农担公司:架起三农融资桥


建立健全全国农担体系,是完善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创新。近日,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家农担公司”)董事长张洪武、总经理吕恒心就如何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接受了中国农村杂志社记者的专访。

记者:作为具有“财政+金融”“政府+市场”属性特征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全国农担体系为化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了独特作用。目前,全国农担体系覆盖到了什么程度?担保金额有多大规模?

张洪武:2016年,中央决定对财政支农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由财政资金出资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并通过中央财政对其进行持续的担保费补助和代偿风险补助,维持其政策性属性和可持续发展。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也是2016年正式成立的,到目前基本覆盖了全国农业大县。截至2022年2月底,全国农担体系累计担保项目近230万个,累计担保金额超7300亿元,政策效能放大超过10倍。具体来说,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政策覆盖面显著提升。全国农担体系成立以来,不断加强体系建设,充实专职人员队伍,逐步将分支机构及人员下沉至市县、基层。截至2021年末共设立市县级分支机构1677家。其中,自有分支机构1041家,较上年末增加117家。33家省级农担公司共有专职员工超过3700人。随着基层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农担政策覆盖面显著提升,至2021年末,除上海、西藏、深圳暂未成立农担公司外,农担业务已覆盖全国2682个县级行政区。

二是“政银担”多方协作显成效,打造协同支农新局面。打造合理的“政银担”分险机制,既能有效缓解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难题,增强投入三农领域的内生动力,又能够较好地体现政府的政策性导向。

聚焦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支农目标,全体系已与超过1200个市县级地方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积极推荐客户,由农担审核后推荐银行放款,并提供分险支持,大幅降低了获客成本及风险成本,配合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开展“信贷直通车”等服务,对家庭农场、合作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仓储冷链等重点农业主体加大支持,农担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支农的重要政策手段。

聚焦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全体系为银行分担信贷风险,成为商业银行的优选合作伙伴,国家农担公司与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开展“总对总”战略合作,创新提出了“风险分担、利率优惠、不缴存保证金”三项银担合作基本原则,全体系与超过1300家包括地方区域性银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银行授信超过1万亿元,大量金融活水注入了农业农村。

三是业务稳步、高质量增长,政策普惠性进一步凸显。2021年,全国农担体系新增担保金额27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农担体系已成为担保支农行业的主力军,根据现有行业数据计算,农担体系占全国涉农融资担保在保余额超过半数。稳增长的同时,严守风险防控底线,2021年体系代偿率1.4%,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成立以来累计代偿率1.53%,较上年下降0.12个百分点,远低于2020年融资担保行业2.76%的平均代偿率水平,体系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21年,全体系新增项目平均担保费率0.62%,平均贷款利率5.46%,平均综合融资成本6.08%。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对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政策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记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全国农担体系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主要在哪里?

张洪武:助力乡村振兴是农担工作的重点,我们的着力点有三个:精准支持重点行业及主体,始终坚持“支农、支小”的政策定位。全国农担体系户均在保金额仅31万元。支持行业方面,种养殖业在保金额占比70%左右,农产品初加工及流通占比25%左右,贯彻了“专注支持农业”的政策性要求。各省对粮食、生猪等基础产业形成重点支持,至2021年末,粮食种植业累计担保金额超1200亿元,相当于支持了超过2.5亿亩的粮食种植,生猪养殖业累计担保金额超过360亿元,相当于支持了约4000万头生猪养殖。支持主体方面,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在保项目97万个,在保余额2455亿元,占比76%,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保项目2.4万个,在保余额180亿元,占比6%,两类主体合计占比超80%,服务对象较为精准。从担保期限看,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一半,达51.2%,较上年末增加5.4个百分点,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周期与贷款周期错配问题。

大力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充分发挥农担政策减贫致富功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部署,国家农担公司研究制定了《关于全国农担体系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引导各省级农担公司强化农担政策减贫致富功能,对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现业务全覆盖,并加大担保支持力度。各省级农担公司认真落实政策要求,积极在重点帮扶县布局服务网点,加速拓展业务,并将担保费率降至0.5%以下,促进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强化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为引导各省重点支持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10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农担公司研究制定了《关于担保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的指导意见》,并定期总结支持情况及优秀案例,供各省互学互鉴。各省级农担公司立足产业周期、成本、产出等关键要素,研究推出30余个专项担保产品,真正适配特色产业的个性化融资需求,并紧密围绕当地产业政策,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形成合力,搭建政、银、担、企多方支农平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整个产业链条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末,29家省级农担公司累计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超过12万个,担保金额525亿元。

总的来看,近年来,农担体系为县域农业发展引入更多金融活水,支持三农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已成为地方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工具。截至2021年末,30家省级农担公司与超过1200个市县级地方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全体系县均累计担保金额超2.5亿元。累计担保金额超过1亿元的县1510个,其中,累计担保金额超过3亿元的县731个,超过5亿元的县406个,超过10亿元的县110个。

记者: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全国农担体系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哪些有益探索和尝试?今后如何持续推动这种转型的进程?

吕恒心: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业务信息化”“风控数字化”两步走的节奏,稳步推进体系数字化转型工作。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全国农担体系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国家农担公司数字化转型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提出构建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数字化转型框架,为省级农担公司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指导指引。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新增及优化业务系统基础功能,完成外部数据对接平台建设,接入“信贷直通车”数据,持续提升内外部数据整合能力,为后续数据资源平台建设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加固和系统安全等级测评工作,业务系统通过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初步构建公司信息安全体系。

各省级农担公司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指导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加快建立数据资源平台”的工作要求,整合相关涉农数据,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信息库。

国家农担公司将适时启动全国农担体系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工作,为各省级农担公司数据资源平台提供辅助支持,服务农担体系数据信息积累,推动相关方面资源信息共享共用,促进大数据预审等风控手段的应用。

记者: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信贷直通车”常态化服务,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请问全国农担体系在这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吕恒心:国家农担公司将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重要实践活动,先后印发两份指导性文件,从顶层设计上对业务流程优化、专项产品开发、限时办结机制设立、系统直连对接等事项提出指导意见,并联合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从“总对总”层面印发支持方案,提出优化简化流程,加强数据信息共享,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等合作原则,为各省业务落地打下良好基础。

各省级农担公司主动作为,通过创新推广方式、优化业务审批流程、开发专项担保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惠费率等有力措施,并充分发挥政担合作在政策宣介、信息把关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了信贷直通车快速落地、见行见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至2022年4月初,33家省级农担公司通过信贷直通车为超过2.1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撬动银行资金超过155亿元。放款金额方面,27家省级农担公司担保放款金额超1亿元;江苏、河南、甘肃、湖北、山东、安徽、黑龙江、辽宁、贵州、湖南、重庆、新疆、北京、四川14家超4亿元;江苏1家超28亿元。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请问国家农担公司2022年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措施来推进落实?

吕恒心:国家农担公司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推动全国农担体系坚持政策性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业务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管理制度化与科学化并重,更好发挥政策性职能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农担智慧和力量。一是坚守初心,牢牢把握政策性定位。引领全体系深刻领会农担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始终坚持政策性定位,严格按照国家明确的政策范围和标准开展业务,确保不脱农离农、泛农化。二是积极作为,深入落实国家支农政策。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握国家支农政策方向,紧紧围绕促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业务。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强战略指导,积极配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引导体系落实好国家2022年重点支农目标,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提供支撑。三是整合资源,集聚服务乡村振兴合力。推动现有资金、技术、信息、智力等支农资源整合,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工具为依托,凝聚更多力量,推动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融生态圈”,撬动金融资本不断投向三农领域。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银行、企业和其他担保机构的深度合作、继续配合农业农村部做好“信贷直通车”常态化服务,深化与共青团、供销社系统的合作,促进各省级农担公司推出更多接地气、能落地的合作模式。推动银担数据系统对接,探索开展线上、转贷、直贷等业务模式合作。广泛争取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大型农业企业与体系在乡村振兴领域开展合作,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记者:李永生  姜玉桂  刘月姣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农产品市场》



《农村工作通讯》《农产品市场》报道黑龙江、安徽农担工作成效


近日,《农村工作通讯》《农产品市场》集中报道了黑龙江农担和安徽农担等公司的工作成效。《黑龙江农担齐齐哈尔分公司启动“助农专列”:让新农人想得到、看得见、用得着、靠得住》《安徽农担:打造财政协同金融支农新样板》两篇文章,介绍了省担公司助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用实际行动诠释服务三农的责任与担当。


黑龙江农担齐齐哈尔分公司启动“助农专列”:让新农人想得到、看得见、用得着、靠得住


“以前贷款都是先往银行跑,现在用直通车申请真是太方便了。”作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信贷直通车”活动启动后的首批“乘客”,依安县国民现代农业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葛淑敏感慨道。

2021年5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黑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黑龙江农担公司”)根据国家农担公司发布的相关指导文件,迅速吹响“专车”冲锋号,省内72家分支机构快速集结,全力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截至2022年3月,黑龙江全省1411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功搭上“信贷直通车”,担保支持金额超5.7亿元,授信率45.63%。作为省内的72家分支机构之一,黑龙江农担公司齐齐哈尔分公司在本次“服务号列车”中加足马力启动“鹤城专列”,开展符合地方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支农专项行动。至今已为市域375户新农主体提供“专车”服务,担保支持金额超3.7亿元,办结率达94.93%,成为黑龙江省“信贷直通车”活动的主力军,以实际行动助推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努力将“信贷直通车”打造成为新农人想得到、看得见、用得着、靠得住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

 

创新思维促振兴,加快“办实事”举措落地落细

黑龙江农担公司齐齐哈尔分公司把开展好“信贷直通车”活动作为贯彻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重要抓手,认真学习传达,创新思维举措,迅速启动推进。由公司主要领导牵头挂帅成立专班,市县两级分公司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宣传,风险管理部专项负责统筹协调,实时统计推送“信贷直通车”办结进度,在公司上下加快形成“比、赶、超”的工作氛围。

 

走村入户广覆盖,推动“请上车”服务走深走实

为扩大宣传范围和效果,专门制作“信贷直通车”二维码,全体项目经理人手一“码”,广泛深入村屯开展“请上车”宣传。重点对即将到期的存量客户和“老带新”客户进行详细推介和操作指导,让受众群体深入了解直通车活动的初心和意义。

依安县国民现代农业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齐齐哈尔分公司入村宣传时新拓展的客户,担保贷款金额292万元。部门经理快速启动“码上办”模式,从掌上申请到放款,仅用时5个工作日,真正实现了让客户“少担心、少等待、少跑腿”的高效优质金融服务。“我们就坐家里动动手指,把需求报上去,很快农担公司就带着银行一起过来了。现场尽调、开卡、签合同,手续简便,关键是不用我们自己跑腿儿了,特别省事。”合作社负责人葛淑敏介绍道。

 

融合推进增动力,确保“快车道”驰行稳健致远

为解读“信贷直通车”体系建设和工作思路,加强银担交流合作,黑龙江农担公司携手金融机构深入齐齐哈尔市开展专项调研,就政策背景、发展现状及后续推进等问题进行培训指导。齐齐哈尔分公司作为市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信贷直通车”活动与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融合推进,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充分发挥农担公司金融支农的杠杆作用。

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利搭上“直通车”,享受到高效快速的金融“直达”服务,奔向共同富裕路。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黑龙江农担公司将持续服务地方农业农村发展,不断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的动力,用实际行动诠释服务三农的责任与担当,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农担智慧和力量。

(黑龙江农担公司齐齐哈尔分公司供稿)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农产品市场》


安徽农担:打造财政协同金融支农新样板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农担”)始终秉持“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砥砺奋进、锐意进取,近年来,在创新、进取、发展的道路上,先行先试、善作善成,从“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到“4433春风行动”,再到“党建引领·码上办”“早春行·码上办”,一项项措施接续出台,创新了“兴业、富民、强镇、壮村”的乡村振兴金融支持新模式,打造了安徽财政协同金融支农新样板。2021年安徽农担新增担保额位列全国农担体系第5位,长三角地区第1位,在保余额位列全国农担体系第8位,长三角地区第2位。

 

靶向发力,千方百计为新农主体办实事

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开展“信贷直通车”活动,创设“新农直通贷”子担保产品,已累计担保1235户、担保金额5.91亿元。安徽农担推出“党建引领·码上办”行动,以“农信码”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让金融服务走进千乡万村,将复杂的申贷手续转变为“码上填、码上办、码上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的便利度。

“党建引领·码上办”行动项下,安徽农担不断创新“农保贷”“党建引领·农易贷”等金融产品,通过科技赋能,线上操作,促进信息信用信贷联动,极大提高信贷审批效率,通过评级应用,成果转化,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全域扩面推广,以金融的力量助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全链发展,千方百计助推乡村产业发

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模式是安徽农担在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之下的创新探索。以党建为引领,立足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整合金融资源,构建“政银担企+”协同支农机制,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一县一业”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引导金融要素资源在全产业链上配置,推动打造农业产业链发展生态圈和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圈。

在具体运营中,通过农业全产业链创建,推动农业从生产向链条、从产品向产业、从环节向体系转变;通过“双招双引”,引入更多优势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中;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实现兴业富民强镇壮村。安徽农担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围绕“一县一业”,相继出台了怀宁县蓝莓、宣州区家禽、淮南市品牌粮等13个产业链担保方案,通过一体化设计,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目前已在全省19个县(区)创建了22个产业链,涉及1254个村集体,融资需求达98亿元,共为679个村集体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5.78亿元,实现发展一片特色产业,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培育一群新农主体,壮大一批集体经济,带动一方农民致富。

 

科技赋能,千方百计厚植产业发展优势

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让数据多跑腿、农家少跑路。创新推出安徽农担“农信码”,打通便捷融资渠道,大幅提升获客效率,以“4433春风行动”“早春行·码上办”行动为抓手,走进田间地头,利用金融科技,为新农主体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将传统的信贷业务送进了乡村;建设获客、落客平台,推出“邮担云通”新型银担合作模式,实现银担系统直连、流程串联、功能集成的线上化作业,推动银担信息、信用、信贷互联互通,彻底改变传统交叉作业方式,极大提高了客户体验感和申贷效率,上线仅三个月投放涉农担保贷款近10亿元,大幅提升新农主体担保贷款可得性、覆盖面和便利度。

2022年,安徽农担将多措并举继续提升担保服务质效,助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农担力量,着力在江淮大地铺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画卷,以优异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安徽农担公司供稿)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农产品市场》




扫描二维码 | 关注国家农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