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看农担 (2022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2/01/29


《农民日报》报道安徽农担工作成效

1月8日,《农民日报》头版以“看安徽农担如何解决‘成长的烦恼’”为题,刊发报道,聚焦安徽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模式。报道以怀宁县蓝莓产业链为样本,深度探究安徽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扶持乡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实施路径。


看安徽农担如何解决“成长的烦恼”

——“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助推怀宁蓝莓产业升级发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乡村振兴道路上如何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成为各地探索的命题。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农担公司”)创新推出“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模式,以期提高产业扶持的精准、深度与规模,一经推出便受到农业主产县区的青睐。让我们以怀宁县蓝莓产业为样本,一探“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究竟如何扶持乡村产业发展。

由“产品”到“产业”,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需要金融资本支撑,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蓝莓是安徽怀宁县的特色产业,地方政府一直想把产业做大做强,先后出台种植补贴等多项支持政策,但实现规模化生产仍然存在一些痛点和难点:蓝莓种植前期投入大,每亩投入高达1.6万元;周期长,3到5年才能挂果;风险高,在生长过程中受到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融资难,缺少抵质押物等有效担保。虽然政府有意愿、产业有基础、发展有前景,但仍受到市场投资能力不足、金融供给意愿不强等瓶颈制约。

“2016年全县种植蓝莓面积仅3000多亩。这些年,市场上生鲜蓝莓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此外蓝莓还可以开发花青素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而目前国内市场这一块的开发尚是空白。”怀宁县委书记余学峰介绍。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遭遇瓶颈,蓝莓种植户苦于没有资金不敢贸然投入,地方政府想扩大产业规模提质增效有心无力。安徽农担公司在得知怀宁县的发展难题后迅速对接商议,提出“建设+运营”方式,发展乡村产业新模式,通过双招双引,把全产业链项目推向市场,引入更多的优势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链的各环节。

“怀宁蓝莓发展已经具备一定产业的基础,地方政府有决心和责任积极担当推动这个产业发展。安徽农担公司立足乡村特色优势资源,量身定制提供全产业链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服务。在这种背景下,两者不谋而合。”安徽农担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方习利介绍,“安徽农担公司发挥政策性担保功能,以市场的逻辑建立乡村产业投融资机制,推动乡村产业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以资本的力量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兴业富民强镇壮村;以平台的思维打造政银保担企联动支农平台,打通供应链、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开辟农村金融服务新路径,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圈和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圈。”

由“一产”到“三产”,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眼下正是深冬。穿梭在怀宁的各个乡镇,蓝莓树上成片的红叶格外鲜艳装靓着满山遍野。昔日长满杂树野草的荒坡已变成“生金”的蓝莓园。

黄墩镇是怀宁的蓝莓第一镇。它把蓝莓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鼓励村(社区)大胆实践,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引导村民小组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增收型、项目带动型等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并推进蓝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镇种植蓝莓达1.5万亩,先后引进了43家规模种植企业,5家蓝莓产品深加工企业,总投资额达5亿元。基本形成了以种苗繁育、规模种植、批量保鲜、蓝莓深加工为主要环节的产业链。该镇已形成蓝莓种植、加工及休闲观光三大主导产业和“三区九园”的总体格局,并以蓝莓的特色产业为主题,建设蓝莓特色小镇。

14.5万亩的怀宁县独秀乡村振兴示范区雏形初现。以黄墩镇为中心,涉及5个乡镇,项目计划总投资12.67亿元。“我们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来到怀宁打造独秀蓝谷农旅风情小镇,未来融合一二三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福建省春天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万欣介绍。

不同于以往的农业担保,“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就是将农业担保服务领域由一产扩展到二产三产,推动农业产业从单一种养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更好发挥乡村农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由“短贷”到“长贷”,匹配农业生产周期

蓝莓种植前3年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如果没有对选准了的产业项目不放松的坚强意志,是不敢抱蓝莓这个“金娃娃”的。而没有农业信贷担保的托底保障,金融机构也同样不敢往这个“篮子”里投钱。

借助安徽农担公司强有力的加持,怀宁蓝莓吸引了一家家金融机构纷至沓来。针对银行涉农产品贷款期限与长周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销售周期严重不匹配等问题,金融机构专门设计匹配性适应性担保产品。

“股东背景有实力。主要控股股东是怀宁县财政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县四大平台公司之一,同时引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元素,盘活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还款来源有保障。乡村生态发展公司的运营模式通过招标具有丰富的蓝莓种植经验,具备一定的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进行托管,收取托管企业的托管费用作为还款来源。同时,怀宁蓝莓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具有良好经济效益,担保采用安徽农担公司保证担保,担保公司实力雄厚。”中国农业银行怀宁县支行行长张俊介绍,正是基于对这三点风险防控的考虑,2021年初对怀宁县金鸡山、马枫等6家乡村生态发展公司申报“蓝莓特色贷”,得到省分行大力支持,并突破相关制度,于2021年4月30日成功对6家乡村生态发展公司放款3690万元,期限9年,前3年只还利息,利息由财政补贴,解决银行资金“短贷长用”的问题。

由“分散”到“规模”,壮大村集体经济

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模式建立了政府引导、集体组织主导的农业项目投资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引领作用,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或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与县国有平台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让土地资源走上组织化的市场道路。村合资公司委托县平台公司通过公开招标,引入有运营能力和管理经验的专业化社会资本,采取建设+运营的模式建设和运营产业项目。项目经营所得由托管公司收取,并按期向村合资公司支付承包费。县政府通过贷款贴息、产业补贴、跟踪服务等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发展。为加强风险管理,托管公司须缴纳项目建设和承包托管期的履约保证金,以对冲违约风险。通过这项工程的开展,村集体组织将拥有实物资产,有力盘活了土地资源,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安徽农担公司授信总额5.59亿元,其中村级集体助推工程授信3.65亿元,提质增效工程等4大工程授信1.94亿元,有力助推县域蓝莓产业发展“五大”工程(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冷链物流、种植提质、品种培育、深加工)发展。

“到2025年要把蓝莓面积扩大到10万亩。通过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做大做强蓝莓特色产业,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县乡村公司的升级发展。”怀宁县委副书记刘存磊介绍说,实施蓝莓产业发展四大工程目的是达到多方共赢。

“未来,我们还将围绕安徽省委、省政府推进乡村振兴开展的重心工作打造一系列产业链。通过创建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从生产向链条、从产品向产业、从环节向体系转变;通过双招双引,引入更多优势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中;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实现兴业富民强镇壮村。目前已在全省19个县(区)创建了22个产业链,涉及1254个村集体,融资需求达98亿元,实现发展一片特色产业,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培育一群新农主体,壮大一批集体经济,带动一方农民致富。”方习利说。





《湖南日报》报道湖南农担工作成效


1月20日,《湖南日报》专题报道以“精准滴灌 为农而担——湖南农担锐意改革争做三湘大地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纪实”为题,刊发报道,聚焦湖南农担扶持乡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实施路径。报道从加强体系建设、创新产品服务、强劲数字为切入点,深度探究湖南农担为全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所做出的贡献。该报道被人民网、学习强国、新湖南等媒体和平台转发。


精准滴灌 为农而担

——湖南农担锐意改革争做三湘大地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纪实 

湖南日报   周佳   杨志


1月19日下午,湖南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农担”)2021年工作总结表彰暨2022年工作部署会议在长沙召开。湖南农担为全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递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截至2021年底,湖南农担累计担保额达210亿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3万户,在保余额也首次突破70亿元大关。2021年度,公司获评“中部地区优秀融资担保机构”,湖南省融资担保公司分类监管评级中被评为A级,公司第三党支部获评省财政厅“优秀基层党支部”。

  近年来,在省财政厅的指导支持下,湖南农担聚焦主业,锐意改革创新,着力发挥政策性农担“增信、分险、赋能”作用,源源不断为乡村产业振兴引入金融活水,有效缓解了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三湘大地上谱写了金融支农惠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加强体系建设

  畅通金融支农“最后一公里”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兴旺,而产业兴旺,首先要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这个备受困扰的难题。

  如何破题?湖南农担着眼体系建设,按照中央“紧密可控”的要求,探索推进湖南省农担体系建设,从政策支持体系、服务组织体系、项目支撑体系、农担产品体系、风险管控体系等方面全方位发力,建设高效服务网络。

  据湖南农担党委书记、董事长吕辉红介绍,2021年初通过平衡服务半径与管理半径,探索了“总—分”两级管理模式,优化分支机构布局,在全省14个市州设立了分公司。同时,在新型政担合作框架下做实“县建县管”农担服务机构。当前,全省农担体系已覆盖全省104个县(市、区),服务网络延伸至了广袤的农村大地。

  与此同时,湖南农担还将公司70%以上的人员力量配置到市州分公司,通过分公司项目经理下沉县市,实现农担业务覆盖全省所有农业县(市);并将100万元及以下项目的审批权和300万元及以下对外合同签署权下放市州分公司,近80%的项目可在地市完成审批,农担服务效率极大提升。

  创新产品服务

  精准滴灌乡村特色产业

  茶产业是湖南省安化县的重点富民产业,做强茶产业,是安化县立足资源禀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但安化县域内的小微企业大多由家庭式小作坊发展而来,普遍存在资金缺乏、“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湖南农担瞄准安化县茶产业这一支柱产业,秉持“专注三农,惠泽三湘”的使命,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不仅积极展开与当地龙头企业的合作,也主动为小农户提供融资担保,解决资金不足、借款成本高等实际问题,推出专门面向茶叶种植户和茶叶加工、销售的标准化担保产品“惠农担—茶叶贷”。

  “茶叶贷”实施方案出台以来,湖南农担累计向安化县60余户新型茶叶经营主体引入担保融资近6000万元,支持了湖南省千秋界茶业有限公司、安化云台山八角茶业有限公司从粗放型的加工企业发展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一体化的高标准龙头企业。

  “茶叶贷”还只是湖南农担推出的“惠农担”系列标准化担保产品之一。据了解,湖南农担紧跟湖南省农业发展规划,把脉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粮食贷”“生猪贷”“油茶贷”“茶叶贷”“农机贴息贷”“特色贷”六大系列“惠农担”标准化担保产品。产品不仅通过标准化授信提升了供需匹配度;还契合农业生产周期设定担保贷款期限,不盲目抽贷、断贷,全生产周期陪伴经营主体,被《人民日报》评为2020年“中国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典型案例”。

  而这一系列担保产品的不断创新迭出,离不开财政金融的协同联动。湖南农担整合政策、资金和客户等各类资源,汇聚政府、银行及合作机构等多方力量,积极探索构建了以政策性农担工具为中心的“支农生态圈”。

  一方面,深入推进政担合作。主动融入市县党委政府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发展规划,支持各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引导市县政府积极参与农担工作。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底,已与8个市州政府、68个县市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另一方面,不断深化银担合作。立足“为农业谋发展,为金融谋下乡”,按照“2:8分险、利率优惠、免收保证金”三项原则与14家银行开展合作,为银行分险,帮农户增信,在金融资金和农业产业间架起一座引资“金桥”。当前,银担双方已基本实现分支机构联动、产品标准互认、客户数据共享、目标联合考核、风险共同管控的金融支农新局面。

  不仅如此,湖南农担还发布了全新的业务模式——“湘农云担”,旨在建立健全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工作机制,通过政银企担多方合作,运用湖南农担“湘农云码”二维码及农担业务系统,收集整理全省范围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数据、融资需求等信息,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优质主体名单,汇总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库,从而为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精准有效的农担服务,全面提升农业担保信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惠农担当显爱心,助农发展暖民心”。这是浏阳市关口新湖林场负责人周寿松为湖南农担送的一面锦旗,这句简单的道谢之词成为对湖南农担人“为农而担”的最好诠释。

  强劲数字引擎

  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1年8月,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德尔塔”来袭,面对合同签署人因防疫、封控相关措施影响无法面签而延误合同签署的困难,湖南农担在公司担保业务信息系统支撑下,上线电子合同,合同签署由“面对面”签署改为在线签署;推广“微农贷”纯线上业务模式,解决小微农业项目融资需求,通过表单式尽调、批量化办理,快速落地10—30万元的项目。

  2021年11月17日,张家界市永定区新桥镇贵峪村经济合作社成功获取了建设银行发放的50万元“惠农担—特色贷”担保贷款。这是湖南农担与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的首单系统直连业务,该笔贷款从项目受理、审查审批到核保放款做到了全流程全线上化处理。

  2021年11月22日起,湖南农担在保留原有线下缴费方式的同时,全面启用移动端缴纳担保费。

  这是湖南农担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农担业务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业务线上化、合同电子化、银担系统直连等,向着“数字农担”一步步迈进的缩影。

  近年来,湖南农担系统以服务“三农”为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金融科技,全面推动公司经营管理、业务发展、产品创新、产业协同等方面向数字化转型。

  早在2017年,湖南农担就在全国农担体系内率先建成了业务系统,实现了业务办理无纸化,有效支撑了业务上量,建设成果被多家农担公司借鉴引用。1月19日,农担大数据报表分析平台正式上线,进一步推进了农担工作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

  未来,湖南农担将在3至5年时间内通过建设综合性一体化智慧办公平台,形成管理数字化与业务数字化两大数字化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公司的数字化运营、数字化风控、数字化决策能力,逐步实现建成“数字农担”的整体设想,为农担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从而推动我省农业信贷担保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蓝图已绘就,未来犹可期。站在新的起点上,湖南农担将坚守政策性定位,牢记“因农立命、为农担当”的初心,践行“谋农业发展、引金融下乡、促农民增收”的使命,大力实施政银担合作、数字化转型、人才强企、制度创新和文化兴企 “五大工程”,向着建成特色化、专业化、数字化的现代一流农担公司加速前进,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农担智慧与力量。



《联合日报》报道山东农担工作成效


近日,《联合日报》以《深耕“三农”金融服务,助力齐鲁乡村振兴——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公司破解农业融资“难、贵、烦”纪实》为题,报道山东农担突出政策性定位,撬动引导金融资本投入“三农”领域,有效破解农业融资难题的工作成效。


深耕“三农”金融服务,助力齐鲁乡村振兴

——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公司破解农业融资“难、贵、烦”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在当前新冠疫情冲击下,破解农业转型发展融资瓶颈迫在眉睫。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公司(简称山东农担公司)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政策性定位,完善农政银担合作机制,搭建客户直通平台,实施产业赋能,打造精准获客、自主风控核心竞争力,撬动引导金融资本投入“三农”领域,有效破解农业融资难题。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累计提供担保贷款856亿元,扶持了全省15.8万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累保金额占全国1/8;在保11万户、金额586亿元,占全国1/5;2021年新增8.3万户、金额530亿元,占全国1/5;累保、在保、新增金额均居全国首位。财政贴息贴费后,农担客户实际融资成本仅约2.69%,累计为全省15万余户农业经营主体节省资金80多亿元,户均减负5万多元。解保项目48118笔、270.37亿元,代偿项目175笔、6251.3万元,项目累计代偿率仅为0.23%,扣减国担分险、政府分险、个人追偿回款后,代偿率0.15%,远低于全国1.56%的平均水平,连续两年在国家农担公司对33家省级农担公司进行的风险管理评估评价中均居第1名,公司获评最高AAA信用等级、“2021山东社会责任企业”等称号。

强化国企担当,助力稳定“三农”基本盘

着力服务省委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粮食生产、经略海洋等重大决策部署要求,针对秋雨秋汛带来的生产灾情,开展“保秋收,促秋种”粮食种植业务攻坚,优化“农耕贷”“强村贷”“种业产业链”服务方案,全年新增粮食种植贷款9816笔、金额36.13亿元;围绕支持经略海洋,研发长岛渔家乐、乳山牡蛎养殖等“耕海贷”系列产品,当年支持海洋渔业类客户4066户、金额39亿元;围绕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全力支持黄河流域农民增收致富,沿黄25个县当年新增担保贷款93.78亿元。

有效助力农业产业振兴。深度融入产业集群、供应链等农业场景,会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梳理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摸清产业规律、市场趋势、用款需求,在准入标准、额度测算、还款方式、风险模型的制定上契合农业生产经营规律特点,2021年组织优化、开发担保服务方案185个,产品方案累计达到366个,覆盖全省绝大部分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通过制定产业集群方案,既可以精准抓取一连串潜在客户,改变过去获客零打碎敲的局面,又解决了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需求无法精准匹配的问题,实现科学授信,还有效盘活农户果树、肉牛等生物资产,让农民在信用定价上有话语权,有针对性地破解融资难题。

全力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省委组织部、合作银行联合开发“强村贷”,打造“组织部门推荐+农担担保+农行贷款+财政贴息”的运行模式,凭“四星以上党支部”“符合当地资源禀赋的产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等要素就能贷款,目前已为全省1547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12.22亿元。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创新打造大田智慧托管新模式,构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政策性金融+数字工具+金融科技+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生态产融平台,赋能粮食种植全链条,破解大田种植融资“难贵烦”,切实解决“谁来种地,地怎样种好”的难题。目前大田托管业务已在潍城、诸城等5个区域落地单村试点,在相州镇、景芝镇实现整镇推进,平台累计注册村集体107家、社会化服务商93家,完成11.78余万亩规模化土地托管信息收集。创新推出“按揭农业贷”,开创了“为农业经营项目提供启动资金”的信贷模式,全力契合按揭农业推广实际需求。截至目前,潍坊蔬菜、烟台苹果、鲁北肉羊、临朐樱桃、青州花卉等一批产业集群担保规模过3亿元,有力支持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打通农政银担,构建乡村振兴支农共同体

健全政担合作工作体系,形成协同支农合力。建立协调指导机制,省级层面成立由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组成的农担工作推进委员会,指导全省农担工作开展;市级层面推动全省15市(不含青岛)出台全面推进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指导意见,成立市级农担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协调指导辖区内农担工作开展,并将农担工作情况纳入考核;县级层面推动成立县级财政金融协同支农领导小组,协调建立农政银担支农合作机制,督导有关部门和镇街落实农担工作任务。建立服务网络体系,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搭建了“公司总部+市级管理中心+县级办事处+乡镇(街道)农担工作站”的四级服务网络。在15市设管理中心,统筹协调市辖区内业务开展;推动150个区县设立农担办事处,在各镇街设立专门从事农担业务的机构1007个,利用其人熟、地熟和村民信任的优势,宣传推介农担政策,协助工作开展。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与办事处所在区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由合作县级政府设立风险补偿金,对于辖区内发生的代偿,县级财政按照20%的比例分险。

突破银担合作传统模式,全面深化银担互信合作。引入竞争机制,将农担政策、产品方案、目标客户名单向所有银行开放、向全社会公开,引导合作银行公开利率、农业经营主体自主选择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产生了“鲶鱼效应”,目前多数产业集群项目实现基准利率放款。建立互信机制,按照“信任、协同、责任、担当”的原则,与205家银行签署银担互信协议,约定客户准入标准、负面清单、资料要求、业务流程等,全省有近3万名银行客户经理在农担业务系统中办理业务。同时,优化银担业务流程,实行错位作业,银行、农担独立完成审查审批,发生代偿后未按照协议约定条件提报业务或存在弄虚作假的,农担可免除担保责任。完善分险机制,在原有银担2:8分险基础上,推动部分银行上调分险比例,压实银行责任、提高协作效率。目前已有180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农商行和前期已开展合作的村镇银行按照3:7分险,17家新进入的村镇银行按照4:6分险。改变了原来银担合作中被动分险,在产品、流程、规则等方面都须遵循银行标准的局面,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突破性转变。

主动构建多方联动格局,合作开发专项产品。加强与省级部门密切合作,瞄准重点群体开发专项产品,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精准度。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制定“鲁担惠农贷—农业产业融合贷担保服务方案”,助力农业产业发展;联合省工会推出“工创贷”,助力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创业就业;联合团省委推出“鲁青农担贷”,支持涉农领域青年创新创业;联合省妇联推出“巾帼贷”,为广大女性创业者提供切实帮助;联合省商务厅推出“齐鲁电商贷”,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省供销社推出“供销农耕贷”,解决农村土地托管融资难题。截至目前,“强村贷”“农耕贷”“生猪贷”“本草贷”“巾帼贷”“归雁贷”等重点产品当年新增担保贷款达149亿元,全省15个市累计担保额均超过29亿元,在保额过亿元的县区达到116个、占全国12%,其中过5亿元的49个,过10亿元的9个,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加快数字转型,不断提升服务效率

着力推进业务线上化。打造“鲁担厚植”担保业务管理系统及“鲁担惠农”移动小程序,搭载OCR证照识别、电子签章、线上签约、扫码付费等金融科技,并与省联社、邮储银行、省农行等主要合作银行进行系统打通,实现了客户申请、项目提报、风险审查审批、出具批复、签约收费等业务节点流程自动串联、数据自动交互、业务全线上办理、银担自动对账,大大简化了贷款办理手续。目前每人每天处理业务最大量从过去的8—10笔提升到25—30笔、单个项目平均办理时间从7—10天压缩到1—3天;人均在保额达到3.04亿元、574个项目,远高于全国0.83亿元、265.6个项目的平均值。

着力加快工作数字化。打造数据中台,通过联通政务数据、接入人民银行二代征信数据、共享银行贷后数据、抓取产业链自动生成数据等方式整合外部数据,目前数据库共收录涉农主体关联数据5640万条,同时综合运用联邦计算、隐私计算、分布式决策技术,做到“用数不见数”,确保数据安全使用和隐私保护。开发预审系统、画像系统、保后大数据风险管理系统,围绕精准获客、智能审查分别开发保前、保中、保后风险模型,自动生成预审报告、大数据审查报告、多维度关联图谱、保后资产质量报告等,对客户进行全方位透视、全周期监测。

着力提升客户获得感。全国首创“24小时不打烊”客户直通平台。客户经过预审后可以自主选择贷款银行,银行登录平台进行“抢单”开展尽调核查及业务提报,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手机扫码实现足不出户贷款,有效提升了客户获得感和满意度。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已实现获客7258笔、金额47.7亿元,撮合成功6684笔,金额44亿元,成功率92%,“客户直通”业务也成功纳入农业农村部“信贷直通车”统计范围。2021年7月全国农担公司数字化转型观摩会在济南召开,推广山东经验;数科公司中标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业务系统建设,省农业农村厅委托公司搭建金融数据服务平台;公司“数字化乡村场景金融服务”被评为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场景,线上“农耕贷”、“客户直通”平台被评为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优秀解决方案。

着力实现风控全流程。通过完善制度防范风险,推出“鲁担惠农贷”业务操作手册,明确精准获客、审查审批、风险项目处置等业务流程,形成了流程清晰、职责明确、银行认可的农担标准。通过标准化产品防范风险,对政策法规、行业规模、市场前景等进行深入分析,摸清需求底数、筛选主体名单,分类施策制定授信及风控策略,从源头上防范银行“甩包袱”导致的道德风险,从资源配置上有针对性地防范行业过度授信等系统性风险。通过人机协同防范风险,采取“大数据策略+人工”风险审查,通过对“软信息”交叉验证和“硬数据”科学判断防控风险,2021年否决(含退回)12778笔,金额104.76亿元。

突出党建引领,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着力强化政治建设,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制定全面从严治党年度任务安排方案、公司党委和班子成员重点任务清单,与各党支部书记签订责任书,督促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三张清单”制度。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以16种革命精神为主线,开展“读原著、讲故事、唱红歌、观影视、看今朝”系列活动,落实办实事项目24项,省委第十六巡回指导组给予高度评价。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定期开展党员信教情况排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

着力强化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研究制定10项制度方案,建立每月检查通报机制,实行党支部评星定级管理,打造首批9个过硬党支部。推行党员积分管理,推选11名身边榜样,表彰16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刀刃向内,聚焦服务“三农”中痛点堵点,指导党支部开展16次“舜耕论剑”研讨活动,提出76件办实事任务,建立事前问需、事后问效工作机制。组织班子成员开展“两深一严”调研督导,深入查找党建短板弱项,精准制定整改措施,对症进行“靶向治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出台“十四五”人才规划,安排百余人到关键吃劲岗位轮岗锻炼,7人参与省派“第一书记”等工作。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从董事长到普通员工全员绩效考核,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有增有减,树立“奖优罚懒劣汰”鲜明导向。

着力强化纪律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召开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签订责任书、承诺书,层层夯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强化廉政教育,班子成员带头讲廉政党课,举办党风廉政教育报告会,组织干部职工观看警示教育片、赴省廉政教育馆开展警示教育,进一步筑牢思想防线。紧盯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开展监督,对管理中心监督实现全覆盖。创新开展“政治画像”,通过明察暗访、个别谈心谈话等方式了解情况,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立体、动态、准确“画像”。深入开展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进一步用好“直报机制”和“吐槽有理”栏目。

新的一年,山东农担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切实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增信、分险、赋能作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一是锚定“三个走在前”,强化使命担当。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标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牢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着力提升创新力、竞争力,深入推进“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工具+农业大数据”的金融科技和产融模式创新,努力在全国农担体系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贡献山东智慧;聚焦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耕地保护、盐碱地治理、乡村旅游等,优化完善产品、产业链、产业集群方案,全力开展“保春耕、促生产”攻坚和客户直通,通过农担政策带动沿黄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坚持“四个导向”,赋能乡村振兴。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深学习、深调研、严督导”活动,全面梳理在工作机制、运行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面向未来研究提出破解的方法和路径;坚持需求导向,紧紧围绕地方需求、农民期盼,加强产业、区域分析,推进行业细分,实施分类管理;坚持目标导向,始终以农户满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撬动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全力破解融资难贵烦问题;坚持效果导向,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赋能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形成上级部门重视、地方政府支持、合作银行信任、农民群众满意的新格局。三是做好“加减乘除”,推进高质量发展。在资源整合、数据挖掘上做“加法”,深化农政银担机制,提升“财政+金融”“政府+市场”协同效能,多方面挖掘数据,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平台+生态”的特色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在业务流程、资料收集上做“减法”,着力推进客户直通,扩大线上产品比重,实现对客户需求的主动触达、快速响应和高效转化,切实提高农民贷款的便利性、覆盖面和获得感。在内部治理、社会效应上做“乘法”,深入推进“十大攻坚”,全面推进系统重塑、制度创新、架构提升,放大数据赋能、产融赋能作用,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在风险防控、廉政建设上做“除法”,牢固树立“全员参与、全流程规范、全链条监管”的风险防控意识,健全业务风控措施,守好廉洁底线,推进农担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安徽新闻联播》报道安徽农担党建业务融合成效


1月5日,《安徽新闻联播》点赞安徽农担公司党建和经营工作深度融合,实现用一流党建引领一流业绩。报道以安徽农担公司创新开展的“党建引领•码上办”行动为切入口,展现公司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落实到工作中、贯穿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转化为新的工作动力和发展成效,有效引导和集聚金融活水投入农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点击图片观看



扫描二维码 | 关注国家农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