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看农担 ( 2021年10月期)

发布时间:2021/10/29


《农民日报》头版刊登《数字引领 协同赋能——看浙江农担如何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10月19日,《农民日报》头版刊登《数字引领 协同赋能——看浙江农担如何提升为农服务能力》,集中报道了浙江省农担公司以数字化为引领,构建政银担合作机制,多元协同破解农业融资难题,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担当作为。

数字引领 协同赋能

——看浙江农担如何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莹 朱海洋

农担体系“一手托三家”,是政府、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桥梁”,这种分险合作机制,有效缓解了金融机构投入三农的后顾之忧。成立于2016年的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农担),短短5年,在保余额超过了60亿元,2万多个在保项目分布全省各个地区和产业。尤其是其担保放大倍数4.7倍,高于全国体系平均水平,人均业务额更是接近2亿元,高居全国农担体系首位。

相比很多农业大省,由于资源禀赋所限,浙江的农业产业大多体量小、散而杂。也因此,为了在有限土地上获得更高收益,这里的经营主体往往会在设施化、加工营销、农旅融合等方面加大投入,以提升产业附加值。浙江农担董事长李建斌告诉记者,近几年,浙江农担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供需失衡问题,以数字化作为引领,多元协同进行担保赋能,为农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金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先头兵”。


重塑:流程再造出效率

刚落座,浙江农担监事长陶官军就开门见山,以数字化解析公司主打的“浙里担”产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并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触及根本的流程再造,一场重塑性的制度革命。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问题倒逼。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创新,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可谓必解课题。”陶官军介绍。

记者了解到,在传统模式下,一个担保贷款项目的落地,往往由银担双方独立开展调研、审批和面签。其中,在担保意向、贷款审批、贷款合同签署、保费收取、保函出具、放款通知等环节,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还需要客户来回跑、多次跑,体验感很差。

浙江农担尝试银担审批流程一体化再造,首先带来的好处就是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首先,变事后审查为事前准入,由担保机构和银行双方签订协议,确定担保贷款对象、范围、额度和准入标准,并约定担保免责情形,再来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合并和大幅度精简。

简而言之就是,银行作为业务发起端,负责收集信息资料,银担融合共同开展风控,将风控模型嵌入到银担合作的流程中。对小额担保项目,由银行审批后直接放款,浙江农担事后予以担保确认;对大额项目,由银行向担保机构提交电子调查资料,担保机构书面审核结合现场调查后放款。

这种被重新定义后的银担合作关系,最终浓缩成16个字:银行主体、担保赋能、错位把关、交叉验证,目的就是“利益捆绑、准入明确、免责约束”。据介绍,通过流程整合,业务环节减少一半以上,审批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客户从过去的多次跑担保机构变为不用跑,不仅大幅提升了银担合作效率,也提升了客户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实际上,人少跑了,背后跑动的却是数据。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广量大,各类信息分散在多个部门且存在不完整等现状,浙江农担从基础工程入手,经过归并、整合和治理,初步构建起拥有数十万个涉农主体的动态数据库。“有了这些海量数据,构建模型、挖掘需求、精准风控,就能够得以一一实现。”陶官军说。

目前,根据农业种养周期、投入产出等信息,浙江农担已陆续开发了一批期限匹配、额度适当、风控精准的数字化业务产品,加上采取批量获客、批量担保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业务小额分散、单笔成本高问题。截至4月底,试点银行线上一体化审批额度已超6000万元,全面推广后预计每年超过10亿元。


共赢:政银担协同赋能

你听过大棚杨梅吗?在金华下辖的兰溪市,全省七成以上大棚杨梅都在这里。说起效益,该市供销社姚建平立马报出一串数字:“这些大棚杨梅前年开始量产,一开始是700亩,去年1200亩,今年估计能有2000亩以上。”

按理说,杨梅种在山上,盖大棚成本很高。梅农为啥不惜血本投入?原来,杨梅的成熟季也是浙江的梅雨季,一旦连续降雨,杨梅味道就大打折扣,自然卖不出好价格,有时还落果一大片,损失惨重。近几年,在浙江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兰溪开始尝试大棚杨梅。

“今年大丰收,品质好的大棚杨梅一斤能卖到60元。”记者采访时,正值杨梅上市,马涧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奉源喜上眉梢,“以前,自然生长的杨梅品相再好,也只能卖到20到30元一斤,便宜的就10元一斤。”眼下效益可观,但起初,陶奉源的资金压力可不小。

普通大棚一亩的造价为5万元,若是加上喷雾、滴灌等自动化设施则需10万元。合作社共有350多亩杨梅,单是大棚就得不小投入,此外,还要对杨梅进行深加工,杀菌、鲜榨、冷库等又是一大笔开支。所幸,在政银担的帮助下,200万元贷款迅速到位。

何谓政银担?“简单说来,就是财政、金融、信用担保机构合力支农,风险共担。”兰溪市供销社党委书记汤宝升介绍,政策性担保工具能够及时调整和创新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通过协助政府搭建起合理的政银担分险机制,可将政府信用转化为资本信用,从而促进有限的政府资源在不同领域进行合理分配,以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矛盾。

2020年,政银担正式启动,去年选取了11个试点县,今年增加到28个,兰溪即是首批试点之一。汤宝升坦言,几年前,兰溪供销社曾专门组建了一家农担公司,但原来风险全部由担保公司承担,责任重,越做越怕,更是很难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现在,有了政银担,力量单薄的浙江农担一下变得“兵强马壮”,选择了一批“主业突出、实力较强、运营规范、风险可控”的地方农担公司,作为下沉力量。联合担保模式由此应运而生,既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地方农担机构潜力,又进一步发挥省级农担的平台作用。

像兰溪农担公司就成了浙江农担的办事处。对此,兰溪市级财政投入400万元设立了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风险池,由其承担30%风险补偿,银行承担20%到30%,剩余的则由浙江农担和地方担保公司共同承担。一年多来,兰溪办事处与省农担合作业务累计担保规模超过2亿元,因免抵押、低费率、低门槛、简手续,深受杨梅、粮食、生猪等农业经营主体的欢迎。


精准:多维度筑起风控防线

“一年能产30万斤桃。”常山桃之缘家庭农场老板李金威,此前长期从事鱼粉加工、销售经营,前几年二次创业,开始种植水蜜桃。桃子4年才能挂果,加上400亩桃园每年尚需运维,流动资金压力很大。去年,李金威成功向浙江农担申请200万元“新农贷”担保贷款产品,短短几天,手续全部办妥,很快拿到了款项。

“有了浙江农担和常山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助力,还有县财政风险池的保障,风险得到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控制,我们放贷更放心、更迅速。”常山农商银行董事长胡锦华直言,有了浙江农担数字风控和线上化的业务办理,以往贷款担保模式流程长、环节多、审批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现在贷款可以在线申请,而且不需纸质传递材料,银行直接将客户申请信息录入平台,不到10分钟便能完成全流程办理,保函在线出具,不再跑担保公司。

浙江农担的数字风控模型到底有多牛?浙江农担大数据风控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主要包括了反欺诈模型、小额信贷模型、预警模型和综合信用评价模型。对此,浙江农担树立了“三有一无”的农业担保新理念,即把“有规模、有经验、有效益、无不良”作为评判风险的重要标准,重视收集农业产业、生产经营、邻里评价等软信息,通过“看人、看事”两个维度识别风险,通过数字化手段输出风控模型,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抵质押物的传统做法,不仅契合农业产业“轻资产”特征,更有效降低了农业信贷准入门槛,扩大了农村金融服务边界。

如此一来,通过保前识别风险,客户只要一提交担保申请,系统就通过反欺诈模型进行自动化筛查,并根据规则自动给出通过与否建议,对于未通过的担保申请,系统也会给出原因。此外,根据基本情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发展前景、附加项等维度,系统可进一步综合评价,形成评分结果,同时将大数据风控模型应用于保中风险监测及保后风险预警,自动获取客户风险信息,实时提醒。

今年,浙江农担又推出了“浙里担”应用,打通银担系统直联,担保业务申请审批实现“一屏办理”,极大提升办理效率。李建斌表示,下一步,浙江农担将继续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强化数字赋能,加快平台系统功能完善和性能提升,创新线上化产品,推进银担对接标准化,不断提升农业主体融资便利度、可得性、获得感,打造破解农业融资难题的“金钥匙”。




新华网刊登《山东农担金融赋能农业创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10月22日,第四届中国(山东)农业创富大会暨2021年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高峰论坛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大会以“乡村振兴”和“产销对接”为核心,以“会+展”的形式,全面展示全国和山东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为乡村振兴赋能聚力。山东农担参会及宣讲工作获得主流媒体关注。


山东农担金融赋能农业创新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新华网  杨曼妮


10月22日,第四届中国(山东)农业创富大会暨2021年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高峰论坛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大会以“乡村振兴”和“产销对接”为核心,以“会+展”的形式,全面展示全国和山东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为乡村振兴赋能聚力。

“在山东农担申请贷款很便捷,从申请到打款只用了十天,可帮了我的大忙……”山东农担展台前,来自临沂沂水的杨香菊开心地说。2020年,杨香菊种植的三十多亩苹果滞销,资金得不到回笼,眼瞅着果园施肥、套袋都需要用钱,作为致富带头人的她也犯了愁。好在她通过妇联了解到农担贷款,办理了“巾帼贷”,从申请到20万贷款批下只用了十天时间。今年,她又来到展台前,为扩大自己的新产业——辣椒酱生产,咨询新的农担业务办理模式。

“近年来,山东农担对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各市县乡村振兴规划,围绕各地特色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开发设计个性化的融资担保产品,并已覆盖全省农业绝大部分行业。”山东农担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留彬介绍,目前,利津肉羊、青州花卉、临朐樱桃、高青黑牛、曹县电商、长岛渔家乐等一批产业集群担保规模合计超过20亿元。“强村贷”“鲁担巾帼贷”“鲁青农担贷”“农耕贷”“生猪贷”“本草贷”等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开发系列产品,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农担创新“客户直通”业务模式,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客户直通平台,搭建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线上桥梁,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选择权、话语权和主动权,实现对客户需求的主动触达、快速响应和高效转化。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手机扫码实现足不出户“网上购物式”贷款,自主选择银行、不再到处求人,增强了贷款易得性和客户获得感。“客户直通”业务从7月14日全省试点开始,截至目前,已为1660户农业经营主体批复放款10.7亿元。

  陈留彬表示,山东农担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把客户直通入口打造地更宽,让更多的人通过客户直通这种形式办理农担业务;通过优化线上业务办理流程,开发更多线上产品等多种数字化转型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山东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据了解,山东农担成立于2017年12月18日,是根据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和银保监会等三部门《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

  截至10月22日,山东农担累计为全省14.5万户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777亿元,在保10.3万户、金额542.32亿元,今年新增7.0万户、金额453.17亿元。



大河财立方刊登《河南农担牵手温铁军教授团队,探索集体经济引领乡村振兴新经验》


10月22日,河南农担公司、扶沟县政府、周口农商银行及“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的国仁城乡团队联合签署扶沟县壮大发展集体经济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河南乡村产业振兴有望迎来以村集体经济为引领、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新模式。大河报·大河财立方对此工作成效进行了报道。


河南农担牵手温铁军教授团队,探索集体经济引领乡村振兴新经验

来源:大河报·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玉尧 通讯员 吴佩锷 文图


河南乡村产业振兴有望迎来以村集体经济为引领、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新模式。

10月22日,河南农担公司、扶沟县政府、周口农商银行及“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的国仁城乡团队联合签署扶沟县壮大发展集体经济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河南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张志涛、国有资本监管处处长苏林、基层财政管理处处长樊晓,河南农担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刁玉新,副总经理刘明星,扶沟县委书记孙红伟,县委副书记、县长崔卫国,周口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赵永超等领导干部出席签约仪式。

河南农担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签约是公司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锚定‘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大力推进新发展格局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公司选择扶沟县为试点,将坚持积极创新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方式,通过构建新型‘政银担’等合作模式,依托扶沟县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对象,支持乡村产业‘五链同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数据链、金融链),引导金融资本下行,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

 

创新“政银担+集体经济组织”模式,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位于豫东平原的扶沟县,被称为“中原菜都”。202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52万亩,年均产量370万吨,产值46.8亿元。

然而,该县农业发展仍存在着生产主体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很多集体经济组织总体还处于培育、投入阶段,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成本昂贵、信贷门槛高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为切实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在本次合作中,河南农担公司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责任共担、风险共管”原则,创新构建新型“政银担+集体经济组织”合作模式,赋能集体经济组织,创新金融支农路径,满足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全力助推当地乡村振兴。

河南农担公司还将突出“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建立优势特色产业支撑体系。重点围绕扶沟县蔬菜产业,支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支持建立以“集体经济+产业主体”为主要形式的产业经营模式创新,强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数据链、金融链的协同效应,带动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及有产业支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河南农担公司将为其提供10万~300万的政策担保融资,并承诺执行最优担保费率政策。

河南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张志涛在讲话中也指出:“财政厅将持续发挥政府、银行、担保、保险、投融资平台联动支农机制的作用,汇聚多方支农合力,积极配合、支持扶沟县的创新试点探索。”

 

累计担保433亿元,河南农担将构建多方协调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省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河南农担公司为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立足政策性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政府+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打好政策组合拳,构建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推动财政金融协同发力,放大财政支农政策效应,在服务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河南农担公司聚焦河南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种养加、产供销各环节,以信息化大数据为支撑,打造“豫农担+N”纯信用产品体系。围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给予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扶持,满足产业集群上下游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截至目前,河南农担公司累计实现担保规模433.01亿元。其中,为周口累计提供担保贷款60.89亿元;为扶沟县蔬菜、粮食、生猪等各类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累计提供担保贷款达7.1亿元。

接下来,河南农担公司将与地方政府一起,创新财政、金融协同机制,支持生产、供销与信用“三位一体”的集体经济组织发育和业务体系发育,通过集体经济组织链接小农户和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促进生产关系调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建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以金融制度创新为主要支撑,以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为主要方向,促进构建农村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相互协调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全力助推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深度探索中原农区新型合作化道路的新方法、新经验和新模式。



扫描二维码 | 关注国家农担联盟